#新書上市📖|#這樣安排是為你好
《「這樣安排是為你好!」──照顧父母的25個盲點》
◎陳乃菁 醫師/副教授(高雄長庚神經內科系主治醫師、前智能與老化中心主任)
你、我無法想像的老後狀況,震撼、揪心,
正每分每秒發生。
✅為了安全,把長輩關在床上?
✅為了討愛,奶奶要求掛上鼻胃管?
✅看護要睡覺,只好讓媽媽吃安眠藥?
▌中年子女什麼都幫年邁父母做,並不是真正的孝順。
▌孝順是讓年邁父母自立,盡量健康活到最後。
以下的狀況,都是照顧父母時,我們容易犯下的盲點。
▘中風後的爺爺走路慢,還沒到廁所就尿出來,只好幫他包上尿布?❌
▘因為怕王伯伯危險,看護把他綁在床上?❌
▘外籍看護要睡覺,只好讓媽媽吃安眠藥?❌
▘一年只回家兩次的弟弟對姊姊說:「媽媽被你照顧,好像變瘦了?」❌
▘爸老了,什麼都做不好,所以什麼都不要讓他做?❌
▘用藥當然是照顧父母的第一選擇?❌
▘子女無法照顧父母,當然就請外籍看護?❌
▘住院的奶奶想下床走一下,當然要禁止她:「不行」、「很危險」?❌
▘我們三個兄弟要「公平」照顧媽媽,所以媽媽輪流在我們三兄弟家住?❌
……
➡️當我們對年老的父母說:「#這樣的安排都是為你好!」
但,我們與父母討論了嗎?
我們了解父母的想法與感受嗎?
因為,「#尊重」與「#將心比心」才是最好的照護。
➡️你、我都會老。
今天我們照顧父母的方式,就是我們未來被照顧的方式。
老後的「#獨立自主、#尊重生命品質」
是父母與子女都該學習的功課。
══════════
高雄長庚神經內科系主治醫師、前智能與老化中心主任陳乃菁醫師,對於照顧父母,除了提出相互尊重與良好溝通的想法外,她認為「#自理與自立生活」更該是台灣年邁父母與中年子女都需要學習的一門新功課。
台灣社會普遍重視孝道,中年子女也容易因為孝順,而以年齡來限制父母能做的事,又或對年邁父母過度保護,但當剝奪了父母的自理能力,在中風、生病後因過度保護而失能、臥床。雖然父母壽命極長,但那卻不是一個人該有的生命品質。如何如同北歐長者獨立自主,往生前臥床僅數週,乃菁醫師期待所有人可以一起為有自主的老年而努力。
因為,我們愛著這些老去的父母,我們多麼希望他們不要因為藥物而沉默不已、整日昏沉;我們多麼希望他們還可以叫叫我們的名,跟我們說說一天內發生的事情,甚至一起唱歌、聊天,或憶著過往,這些都是人與人間的親密交流。我們不該只期望讓父母安靜、睡著。
只有呼吸的照護,不是真正的照護啊。
══════════
▌我們是否因為忙碌、「方便」照顧,忽視父母的需求?
▌我們是否因為「害怕」,而限制父母的能力?
▌若照顧父母有困難,我們是否忘了尋求其他資源、求助相關單位?
因為父母的不適,可能他們說不出來;父母的疼痛,可能不知如何開口;更可能他們的眼淚,總是獨自吞下。
「我相信子女們照顧父母多是基於關愛的,但一不小心很容易超出界線,而不自覺,變成了「愛」少一點,但「關」多一點。
子女們不自覺地把老病衰的父母看成沒有自主能力的孩子,或是乾脆擺起來,當家中太上皇般地讓家中大小事都不入他的耳朵,殊不知「不讓老人家因知道而操煩」的善意,卻也可能變成「不想讓老人家煩惱,所以什麼都不告訴他」的控制。反倒造成家中長輩只能被動地接受子女們為他做的決定,沒辦法參與事前的討論過程,更無法透過討論來表達自己的愛惡和心意。」──本書作者 #陳乃菁 醫師
══════════
【專文推薦✍️】
朱為民(民醫晚安。朱為民醫師 、臺中榮總健康管理中心主任)
【有感推薦❣️】
朱偉仁 (愛長照執行長)
余尚儒(都蘭診所所長)
林書煒 (POP Radio電臺臺長/主持人)
郭慈安(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理事長)
蔡佳芬(台北榮總老年精神科主任)
詹鼎正 (新竹台大分院副院長兼新竹醫院機構負責人)
#照顧父母的25個盲點
#這樣安排是為你好8月20日溫暖上市💕
王內科精神科診所 在 林逸欣 Shara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我有一個很偉大的爸爸,年輕時白手起家,堅持理想,在36年前開了全台第一間神經內科專科診所。一間小小的診所,撐起了整個家,也救了很多很多家庭。很感謝爸爸一直教我們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利益或財富,而是知足與惜福。今天是爸爸的生日,謝謝老天爺給我一個這麼棒的爸爸(當然還有媽媽☺️~~怕她吃醋😂)希望爸爸媽媽都健康平安,生日快樂☺️😘😘
【從孩子醫生到老夥仔醫生】
#診療室雜記 #開業心路歷程
距開業第一天民國72.7.31.到今年七月底,診所即將屆滿36週年,特為之記。
那一年,我30歲。從長庚第一屆實習醫師、當兩年兵、回長庚神經内科住院醫師三年訓練期滿,取得神內專科醫師資格後,躊躇滿志,毅然回故鄉台南開業。
我的診所是台灣第一家神經內科専科診所。一開始就設定以神經內科的専業來服務病人。當時,神經科和精神科還合併稱作神經精神科的年代,長庚醫院率先將兩科分開,並成立神經科醫學會。一般人都搞不清楚兩科的差别,於是我在診所的玻璃門上貼了一些神經內科的症狀:
「1. 中風無力 2. 癲癇發作 3. 頭痛昏眩 4. 腰背酸痛
5. 肩凝扭傷 6. 關節腫痛 7. 手腳麻木 8. 神經衰弱,」讓病人瞭解我的主治項目。
拓荒者走的路是寂寞而且艱辛的。掛上內兒科的招牌的話,病人必定源源不絕,可是,診所會變得毫無特色可言。即使病人的來源受限,但也因為我如此的堅持,我有很多時間可以慢慢診治病人,不止聽他們訴苦、還會閒話家常、甚至成為彼此關心的朋友。
診所從未加入勞保、農保、公保、健保的系統,曾經有同學建議我一定要加入,因為有諸多好處。為何我要堅持作自費診所?因為我可以研發特殊的治療方式,我也可以自由運用適合病人的處方用藥,在診斷治療的専業領域裏,我有很多揮灑的空間!
除了問診看診,為了加強教育病人,我寫了十多篇「常見的神經科疾病」,印製成衞教宣導小張,讓病人更瞭解自己罹患的疾病之外,還能預防保健、維持身體的健康!
在網路世界興起之後,為了讓診所的特色讓更多人知道,以幫助更多需要救治的病人,於民國95年9月成立了官網:www.mdlin.com.tw 「林春銘醫師神經醫學網」,並於民國108.1.8.成立了FB粉絲專頁,陸續以「診療室雜記」及「生活隨筆」的形式,記錄下診療室內發生的點點滴滴與心情故事,期盼這些資訊能帶給人們小小啓發與迴響,那於願足矣!
回想起剛開業那時候,年輕自信卻稚嫩生澀,有些老病患會稱我為「孩子醫生」,今天的我已經是66歲的「老夥仔醫生」了!然而,前幾天有一位來診的九十九歲老人家,她在家裏時常吵著兒子帶她來台南看那個「少年仔醫生」!是呀,和她相比,我都碼很少年呢!
「老夥仔醫生」的優勢就是豐富的臨㡷經驗和獨特的治療技術了!感謝曾經讓我看過的每一位病人及家屬,更感謝小診所的専業治療團隊(林護佐、王護理師,李藥師),在大家的支持合作、努力配合下,我研發出了兩項獨特的治療方式:「鬆弛頸部肌肉療法」及「搶救腦細胞三合一療法」,我會繼續在自己堅持的道路上,勇敢努力的走下去!
一直深信:人生的每一個相遇,都是緣份,都值得我們珍惜。
今天是我66歲的生日,祝我生日快樂!(108.3.26.)
#全台第一家神經內科診所 #林春銘 #台南
#長庚 #神經內科 #神經科醫學會 #生日快樂 #鬆弛頸部肌肉療法 #搶救腦細胞三合一療法 #失眠 #頭痛 #中風
王內科精神科診所 在 張心理師的運動處方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原來如此呀~
看別的心理師的文章來認識自己的工作~(誤
【關於臨床心理師】
1.#臨床心理師會出現在哪裡?
通常我們會出現下在以下幾種地方,公私立醫院(身心精神科、兒童心智科、神經內科、復健科、癌症腫瘤科、安寧病房)、身心科診所、復健科診所、心理治療所、諮商所、各大專院校、國中小學、企業、政府單位。
2.#什麼情況我需要找臨床心理師?
有些學生或小孩在學校因為一些狀況,會被學校老師轉介到醫院做進一步的情緒與注意力狀態的評估。
社區民眾的部分,當你腦海中浮現「我需要諮商/心理治療嗎?」這個疑問的時候,其實就是一個重要的提醒,無論你最後有沒有選擇去做心理治療/諮商,表示你都意識到了生命中有一些自己無法立即處理的議題,或是難以消解的情緒,這些問題,往往也都不是一次的諮詢就會好的,而需要數次以上的共同合作。
常見的類型有以下幾種,「職場人際」、「家庭議題」、「失眠焦慮」、「情緒憂鬱」、「朋友覺得我需要來」、「工作快撐不下去」、「重要他人過世」、「懷孕生產前後憂鬱」、「早年曾有創傷經驗」,覺得上述提到的這些困擾,影響了當下的生活,經常感受到難受,或是疑惑。
每個人都可以來找心理師,只要你感受到你有需要,不一定需要醫師下一個診斷說你有憂鬱症或是躁鬱症,真的不需要!任何人只要有想要解決的困擾,只要覺得哪裡怪怪的,都可以來。
3.#臨床心理師能做什麼?
臨床心理師主要對民眾服務內容有兩大類,第一種是心理衡鑑(身心狀態評估/發展狀態評估)、第二種是心理治療。除此之外,臨床心理師也會接受各種演講,文宣品出版邀約,透過媒體或是進入社區或機構宣導身心健康資訊。除了個別一對一或一對多的諮詢外,有些心理師也會帶領團體性質的身心探索成長課程。
對象可能是所有身心相關科別的所有個案(患者),或是有身心困擾的一般民眾。
年齡層從剛出生的嬰幼兒,到老人或是安寧階段的個案都有包含。通常患者都會先看過醫院或診所的精神科醫師門診,再由做精神科醫師作轉介,在門診結束後另行安排時間做評估(衡鑑)。也有少部分會是透過其他科別的醫師協助轉介安排駔評估或治療。
[身心狀態評估/心理衡鑑]
評估內容涵蓋範圍如下,嬰幼兒發展階段、兒童青少年情緒、過動注意力問題、人際困擾、亞斯伯格、智力評估、失智評估、學習障礙、憂鬱焦慮情緒、自律神經失調、強迫症、思覺失調症、人格疾患、性向評估…等等。
[心理治療]
我們可以談什麼?
憂鬱焦慮情緒、親子關係、霸凌問題、家庭關係、婚姻伴侶關係、生涯規劃、老年議題、慢性疾病身心調適、自傷/自殺議題、自我探索議題、存在議題、身心靈成長、自我探索、壓力因應、精神疾病患者家屬自我照顧…等等。
「心理治療是專業醫療行為,也很像是一種合作關係。」
心理師與眼前的你一起探索你想探索的議題,陪你一同面對對你來說很難以面對的傷痛,在治療過程中給予你安定包容的感受,有時也會真誠的反映你的矛盾,當然也會有很多的時間傾聽你的感受與想法。在這樣的心理治療關係中,缺一不可,缺乏你的參與,心理治療這件事情就不存在。
在心理治療中,個案需要心理師的幫助,心理師也會需要個案提供許多素材,做一些嘗試,有些心理師會問你最近發生的事情,有些會問生命史,問你的家庭狀況,有的會問你對某些事情的看法,有的會問你小時候的故事,有的會問你的身體感覺或是情緒,有的,會出回家作業讓你回去執行。
4.#臨床心理師跟門診的精神科醫師有什麼不一樣?
「台灣沒有心理醫生,只有心理師或是精神科醫師」
無論是醫院或診所的精神科門診,都是精神科醫師門診居多,目前臨床心理師門診仍是少數。
精神科醫師經常會站在面對病人/個案的第一線。精神科醫師也會需要負責做初步(或進階)的身心狀態的評估,精神疾病跟症狀的診斷(失眠、焦慮、憂鬱、幻覺),藥物使用諮詢,情緒支持,深度心理治療,精神疾病患者家屬衛教,其他相關身心疾病門診的轉介與緊急個案住院安排等等。
精神科醫師,除了藥物評估之外,也一樣會傾聽你的困擾,了解你遇到的困難跟問題,但門診時間有限,再加上有些醫師門診大排長龍,或許一個人想談到十幾分鐘都很困難。目前全台的醫院還是診所,僅有很少數的醫師會限制門診人數,或是堅持採預約制,因此經常很難有足夠的時間跟病人會談。
臨床心理師在訓練過程中多數都有專業的精神疾病的生理心理機制訓練,但目前在台灣的法律中,臨床心理師並沒有開藥或下診斷的權限,因此若有明確藥物需求的個案,建議先預約精神科醫師的門診提初步評估,並提出自己的用藥需求。醫院中的臨床心理師,多數是透過醫師轉介,少部分是能夠直接被民眾預約。
診所/治療所方面,就比較容易在第一線接觸到個案,也就是民眾通常可以很直接預約到心理師門的諮詢或是心理評估與心理治療。
5.#其他尋求心理健康資源的管道
除了醫院跟診所之外,有沒有其他心理評估/心理治療的資源跟管道呢?在校學生可以多利用校內的輔導室或諮商中心,雖然會有寒暑假的問題,也不見得能每周排到,但對於有經濟壓力的學生來說,也是一個很重要的資源。除此之外,各縣市也有心理衛生中心,或是社區心理諮商中心,還有一些公立或私立的社區機構都可能有提供,這些網路上都能查詢到很多相關資料。
文/王思涵 臨床心理師
王內科精神科診所 在 苑裡串起來 - Facebook - 登录或注册 的推薦與評價
【診所篇】. 院名:天慈身心科診所. 地址:苗栗縣苑裡鎮和平路165號2樓. 電話:( 037 ) 865025. 院名:王內科精神科診所. 地址:苗栗縣苑裡鎮苑南里中山路148號. ... <看更多>